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开展了“青春逐梦正当时,我与家乡共成长”返家乡实践故事
日期:2023-02-17  作者:[db:发布人] 来源:  浏览量:1555

青春逐梦正当时,我与家乡共成长,派斯学子带着蓬勃与朝气,回到家乡、走向社会,深入基层、走近人民,投身实践、助力发展,把青春与热血奉献给家乡,下面团团带大家一起,倾听他们的实践感悟吧。

在此次“返家乡”社会实践中,魏世嘉的工作主要是核酸信息采集、引导采集核酸检测者做好准备工作。在信息采集时不免会遇到对智能手机不会操作的老人家,面对此类情况,魏世嘉都会给予温声细语的帮助和配合。他表示在实践过程中,见到了很多领导和基层的同志们不计个人安危,迎难而上。同时,结识了不少志愿者,当中有学生、老师、车队志愿者、义工的同志们,他们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将会继续弘扬志愿精神,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

经过这次的“返家乡”社会实践,王焱走出了书上的理论知识,落实于实际生活,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期间,深切体会了区教委处理工作的种种复杂问题的不易,但同时也激发了王焱要干好工作的决心。王焱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迎难而上,努力做好领导部署的各项工作。知识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彰显功绩,大学生只有服务社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要勇敢地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炼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有踏入社会的准备。

在返乡后,应学校的倡议和家乡对返乡大学生的呼吁,杨千里选择前往社区报道,从日常的工作中锻炼自己,为家乡尽一份微薄之力。在短暂的工作中,真真切切的领悟到了社区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办实事的敬业精神。在居民楼里排查安全隐患,清理楼道垃圾、广告,统计家庭人员信息,宣传安全常识。杨千里表示,通过与居民的交谈,不仅感受到了社区居民温馨幸福的日常生活,更感受到了社区工作者们辛勤付出所散发出的奉献、敬业精神的光辉,意识到自己身在一个又幸福又美丽的时代。通过此次“返家乡”社会实践,不仅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才干,更培养了韧性,也理解到“学无止境”的含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更加严于律己,明确目标,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有奉献的新青年!

春节期间,王晓清在基层安全行车劝导站做志愿服务。王晓清发现许多电瓶车、三轮车出现了不规范佩戴头盔以及不佩戴头盔的现象,在给予劝解的过程中,深切的体会到了国家对行车规范的重视。王晓清表示,实践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处理问题和与人沟通的技巧,还增强了社会经验,丰富了假期生活。

“返家乡”社会实践期间,袁澜芸主要负责宣传地方劳动保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负责本镇内劳动力资源和流动人口管理统计和基本信息工作,以及居民医保和社保的缴纳工作。对于袁澜芸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许多身体年迈的爷爷奶奶行动不便,跟随上级领导带领深入到村、到组、到户,帮助高龄老人登记档案,录入指纹的经历。此次实践让她明白了在平凡的岗位上也可以做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所付出和劳动就是有价值的。

这次寒假张语参加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阳光520志愿者”为主题,以慰问、志愿服务为主线,给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坪南村的山区老党员、退伍老兵、留守儿童送去了温暖,活动不仅让张语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还领悟到了志愿者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听到了很多故事,学会了与人沟通。“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让大学生在社会中传播爱与温暖。张语表示,这次活动不但充实了假期,还丰富了阅历,提升了社会化技能,增强了个人的社会责任使命感,也明白了,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做贡献,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寒假返乡期间李虹莹参加了两次志愿服务活动,第一次是关于“退耕还林区域严禁带火入林”的志愿活动,李虹莹的任务是随其他工作人员一起禁止祭奠人员携带爆竹、纸钱、香、烛等可能引发森林火灾的物品上山。并去各个居民小区宣传文明祭祀与家中安全用火的事项。在此次志愿活动结束后,李虹莹表示自己学到了处理问题时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动摇自己的决心。第二次是春节期间,参加了“欢乐庆元宵”志愿服务活动,主要负责服务来参加活动的大人和小朋友,在需要时给大家提供帮助,结束志愿服务后的李虹莹表示,帮助他们后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能感到温暖和开心。这次活动也让李虹莹摆脱了“社恐”,发现主动去跟别人交流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