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基因图谱,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智慧。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现代生活方式变迁,大量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代、技艺失传的危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联合文旅部启动"非遗进校园"工程,将非遗传承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通过非遗研习、数字传播、文创开发等实践活动,搭建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桥梁。
这类活动既响应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战略部署,也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育平台,使非遗保护从单纯技艺传承升华为活态的文化再生产过程。此次活动结合当前热门的AI工具进行联合创作,为非遗内容的呈现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一、活动主题
AI遇上非遗数字化
二、组织单位
图书馆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三、活动对象
全体在校生
四、活动时间
2025年4月24日前
五、活动流程
(1)提交作品:参赛学生通过“图书馆大赛活动群”(群号:836903435)参与活动,支持个人或团队报名(团队成员不超过5人),并在4月20日前上传作品至邮箱121242880@qq.com。
(2)参赛作品要求:
参赛学生需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非遗文化内容,借助AI技术(如超星AI馆员、deep seek等任意大模型工具),从非遗十大门类的代表性项目出发,创作以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为核心内容的图片、短视频等数字化作品。以AI赋能的新颖方式讲述非遗的经典故事、文化内涵、创意生成,让传统非遗活态呈现.
作品内容要求:
提交内容一:要求提供不超过4分钟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拍摄的视频、录制的PPT讲解视频或素材剪辑视频等;
提交内容二:上传一份文字说明(不超过3000字):文字说明包含如何利用AI(如借助deep seek、超星AI馆员等大模型工具的过程),以及选取的非遗作品的名称、设计理念、创新之处等。
评审标准:作品的文化深度、创意性、技术应用及表达效果。
六、评分规则
由评委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打分,从主题选择、立意表达、情感表达、创新创意等方面进行评审,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 评分内容 | 评分标准 |
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20分)
| 文化内涵深度(10分) | 准确诠释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工艺特征、精神内核。 对濒危技艺的保护价值认知清晰度。 |
伦理价值导向(10分) | 避免对非遗符号的误读或过度娱乐化改编。 体现文化自信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性。 | |
AI技术应用复杂度(15分)
| 技术适配性(8分) | AI工具与非遗主题的匹配度(AI工具对非遗作品的应用)。 |
技术延展性(7分) | 解决方案的可复制性(能否迁移至其他非遗项目)。 | |
现场表现力 (40分)
| 叙事连贯性 (10分) | 视频内容与现场表演的叙事逻辑是否清晰,是否能够通过流畅的故事情节展现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 |
气质契合度(10分) | 表演形式是否与非遗项目的气质契合。 | |
表演者表现力、情感感染力(20分) | 整体形态、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等是否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是否能够通过表演传递情感,引发观众共鸣。 | |
视频制作质量(25分)
| 技术完成度(8分) | 画面质量:清晰度、色彩、镜头运用。 音质效果:声音清晰、音画同步。 剪辑技巧:剪辑流畅、特效运用、字幕设计。 |
艺术表现力(7分) | 创意构思:主题鲜明、创意新颖、情感共鸣。 视觉美感:画面构图、色彩搭配。 节奏把控:节奏明快、张弛有度。 | |
内容完整度(10分) | 信息传达:内容准确、逻辑清晰。 文化内涵:文化深度、文化传承。 创新表达:技术应用、表现形式。 | |
| 总分 | 100分 |
七、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若干名。获奖者将获得由图书馆和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签发的证书和奖品,优秀作品将获得推荐参加重庆市级同类大赛资格。
八、联系方式
图书馆大赛活动群(群号:836903435)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世界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三: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信息化素养技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