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月系列活动之四:“AI遇上非遗”创作比赛
日期:2025-03-26  作者:唐源 来源:图书馆  浏览量: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基因图谱,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智慧。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现代生活方式变迁,大量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代、技艺失传的危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联合文旅部启动"非遗进校园"工程,将非遗传承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通过非遗研习、数字传播、文创开发等实践活动,搭建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桥梁。

这类活动既响应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战略部署,也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育平台,使非遗保护从单纯技艺传承升华为活态的文化再生产过程。此次活动结合当前热门的AI工具进行联合创作,为非遗内容的呈现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一、活动主题

AI遇上非遗数字化

二、组织单位

图书馆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三、活动对象

体在校生

四、活动时间

2025年4月24日前

五、活动流程

(1)提交作品:参赛学生通过“图书馆大赛活动群”(群号:836903435)参与活动,支持个人或团队报名(团队成员不超过5人),并在4月20日前上传作品至邮箱121242880@qq.com

(2)参赛作品要求:

参赛学生需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非遗文化内容,借助AI技术(如超星AI馆员、deep seek等任意大模型工具),从非遗十大门类的代表性项目出发,创作以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为核心内容的图片、短视频等数字化作品。以AI赋能的新颖方式讲述非遗的经典故事、文化内涵、创意生成,让传统非遗活态呈现.

作品内容要求:

提交内容一:要求提供不超过4分钟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拍摄的视频、录制的PPT讲解视频或素材剪辑视频等;

提交内容二:上传一份文字说明(不超过3000字):文字说明包含如何利用AI(如借助deep seek、超星AI馆员等大模型工具的过程),以及选取的非遗作品的名称、设计理念、创新之处等。

评审标准:作品的文化深度、创意性、技术应用及表达效果。

六、评分规则

由评委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打分,从主题选择、立意表达、情感表达、创新创意等方面进行评审,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评分内容

评分标准

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

(20分)

 

文化内涵深度10分)

准确诠释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工艺特征、精神内核

对濒危技艺的保护价值认知清晰度。

伦理价值导向10分)

避免对非遗符号的误读或过度娱乐化改编

体现文化自信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性

AI技术应用复杂度(15分)

 

技术适配性8分)

AI工具与非遗主题的匹配度(AI工具对非遗作品的应用)

技术延展性(7分)

解决方案的可复制性(能否迁移至其他非遗项目)

现场表现力

(40分)

 

 

叙事连贯性

(10分)

视频内容与现场表演的叙事逻辑是否清晰,是否能够通过流畅的故事情节展现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

气质契合度(10分)

表演形式是否与非遗项目的气质契合

表演者表现力情感感染力(20分)

整体形态、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等是否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是否能够通过表演传递情感,引发观众共鸣

视频制作质量(25分)

 

 

技术完成度(8分)

画面质量清晰度、色彩、镜头运用。

音质效果声音清晰、音画同步。

剪辑技巧剪辑流畅、特效运用、字幕设计。

艺术表现力(7分)

创意构思主题鲜明、创意新颖、情感共鸣。

视觉美感画面构图、色彩搭配。

节奏把控节奏明快张弛有度。

内容完整度(10分)

信息传达内容准确、逻辑清晰。

文化内涵文化深度、文化传承。

创新表达技术应用、表现形式。

 

总分

100

七、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若干名。获奖者将获得由图书馆和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签发的证书和奖品,优秀作品将获得推荐参加重庆市级同类大赛资格。

八、联系方式

图书馆大赛活动群(群号:836903435)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