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5
关于组织开展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的预通知
- 作者:
- 来源:团委
- 发布时间:2025-03-19
- 浏览量:5455
校内各单位: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学术科技实践,激发学术科研兴趣,提升创新实践能力,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切实做好我校组织参加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相关工作,校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创新创业学院、校学生会拟共同举办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设组委会,由校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创新创业学院、校学生会共同组成,负责竞赛工作。设组委会办公室在校团委,负责校内选拔赛日常工作。
二、参赛对象
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校学生。
三、竞赛内容
根据往届赛制,竞赛鼓励学以致用,推动产学研融合互促,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考察参赛作品的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主体赛参赛作品包括:科技发明制作、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三大类。专项赛参赛作品包括:红色专项活动、“黑科技”展示活动、“揭榜挂帅”专项赛、“人工智能+”专项赛四大类。
(一)主体赛
在校学生可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参赛。参赛作品必须是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者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1. 科技发明制作:分为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数理(包括数学、物理等)、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等5个组别。
(1)作品分类:科技发明制作(A类)指科技含量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旨在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科技发明制作(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旨在提高生产效率,为社会带来便利和实用价值。
(2)作品要求:参赛形式为申报书、科技发明说明书和作品专利、论文查新报告、应用证明等相关附件。
(3)作品考察重点:侧重考核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2.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分为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数理(包括数学、物理等)、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等5个组别。
(1)作品要求:参赛形式为申报书、论文内容说明书和论文原文、期刊封面、录用通知或应用证明等相关附件。
(2)作品考察重点: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
3.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有深度、有思考的社会调查报告。
(1)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分为5个组别,
——发展成就:可以着眼于我国经济建设,围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场主体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等开展调查研究;
——文明文化:可以着眼于社会文明建设,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文化服务、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开展调查研究;
——美丽中国:可以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环境质量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等开展调查研究;
——民生福祉:可以着眼于社会建设,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教育就业、民生发展保障、健康中国等开展调查研究;
——中国之治:可以着眼于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等开展调查研究。
(2)作品要求:参赛形式为申报书,不超过15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同时附上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访谈记录、实施效果、新闻报道等相关附件。
(3)作品考察重点:鼓励参赛学生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重要精神,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改革发展的眼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典型调查,以小见大,独立思考,了解新情况,反映新问题,体认新实践,研究新经验,深刻认识国情,拓展时代视野。
(二)专项赛
1. 红色专项活动:围绕“上好一堂红色课”“组建一支实践团”“形成一件好作品”,广泛组织发动学生参与理论学习、实践调研和交流分享。以团队或个人形式形成实践成果。
(1)作品要求:参赛形式为申报书、短视频(时长在5分钟以内,视频格式:MP4,视频分辨率:1280×720、1920×1080)、调研报告(字数在5000字至10000字之间)。
(2)作品考察重点:短视频应避免简单性叙述实践过程,着力于对新时代发展成就的理解、实践过程的收获以及对党的情感认同,致力于使同龄人引起共鸣、共同教育、共同成长,鼓励围绕发展故事、典型人物深度挖掘,最终呈现出有温度、易传播的效果;调研报告应既有事实叙述,也有观点论述,符合真实性、思想性、简洁性的特征要求。
2. “黑科技”展示活动:针对前沿领域、或具有高精尖色彩、或会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对现有科技成果具有一定颠覆性、超越性的,让人感觉出乎意料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应用性(或应用前景)的实物或者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能够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小”问题的,具有一定创意性、趣味性的实物或者技术。
(1)作品要求:参赛形式为申报书(另行通知)、申报说明书和作品专利并附作品专利、论文查新报告、应用证明等相关附件。
(2)作品考察重点:针对前沿领域、或具有高精尖色彩、或会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对现有科技成果具有一定颠覆性、超越性的,让人感觉出乎意料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应用性(或应用前景)的实物或者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或充满奇思妙想、脑洞大开的,灵活创新运用学习接触到的科学知识的,体现了严谨、开放的科学思维的,能够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小”问题的,具有一定创意性、趣味性的实物或者技术。
3. “揭榜挂帅”专项赛: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榜单已于2024年11月进行完毕。其他赛事信息根据团中央、团市委后续通知组织参赛。
4. “人工智能+”专项赛:根据团中央、团市委后续通知组织参赛。
四、申报范围
(一)参赛的作品必须是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者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1.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2. 申报集体作品的,作者人数不超过10人,且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者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评审。
(二)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各学院学生综合考虑专业学科、学历层次、特长优势互补等因素,可以跨学科、专业、跨校、跨地域组队。
(三)每个作品只可选择一个赛道、一个组别,不得兼报。校赛期间1个人只能负责1个作品,参与作品数目不限。参赛作品需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鼓励有1-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鼓励由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老师担任项目的指导老师。
(四)作品完成国赛、市赛申报后,作品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不得变动。
(五)因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竞赛参赛指引暂未发布,参赛作品的其他未尽要求,可参考《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市选拔赛的通知》及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试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指引》。
五、竞赛安排
(一)主体赛院级初赛(4月8日前)
各单位需举办本单位初赛,根据比赛结果推荐出参加校内选拔赛的作品。4月8日前,各单位统一将推荐参加校级复赛的作品汇总表、作品申报书、作品文本资料(一式五份)等打包报送。推报校内选拔赛作品的文本资料须在作品内容中隐去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姓名、学院信息以及其他可能透露参赛学院及个人资料的相关信息。
(二)主体赛校级选拔(4月30日前)
1. 校级复赛。4月13日前,校团委对各单位参赛作品资格和学术诚信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根据参赛作品文本进行初评,遴选晋级校级决赛的参赛团队。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且所在单位不得补报。
2. 校级决赛。4月30日前,由评审专家按要求针对参赛作品文本资料及现场答辩情况进行分类评审,提出拟授获奖作品名单,并确定获得高等次的作品若干件推荐全市复赛。
校赛具体时间以正式通知为准。
(三)主体赛公示
拟推荐全市复赛的作品(包括作品项目名称、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将在学校官网主页上进行不少于5天的公示。多个学校学生合作申报的项目,将注明学生、学校信息并在学生所在学校均进行公示。
(四)主体赛作品报送
拟推荐全市复赛的作品,需进一步完善后的作品申报书和文本资料纸质版报送至校团委(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校团委将收集推荐的作品进行审查后统一报送。
(五)主体赛后续赛事
全市复赛、决赛及国赛的具体时间及要求另行通知。
(六)专项赛事
根据团中央、团市委统一安排,请各单位同步做好全国组委会举办的红色专项活动、“黑科技”展示活动的推荐、遴选工作,积极推荐作品参加“揭榜挂帅”“人工智能+”等专项赛。专项赛参赛作品报送时间另行通知。
六、奖项设置
(一)参考市赛、国赛的奖励办法,按一定比例设置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
(二)参赛学生及指导教师奖励参照《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修订)》(重工商大派〔2023〕119号)有关要求执行。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加强赛事组织领导与宣传动员,及时发布竞赛消息,扩大学生参与度和覆盖面,切实做好校内选拔赛的相关工作。为便于工作开展,推荐校内选拔赛作品的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各1人)请及时加入第十九届“挑战杯”校内选拔赛工作QQ群,各单位也可指定一名人员具体负责本次赛事,做好信息交流和材料报送等工作,并及时加入工作群。
(二)深入发动,精心组织。各单位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科技性和普遍性,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这一主题主线,认真组织开展好作品推荐工作。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的现象,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加强对参赛作品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各单位要充分运用本单位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使“挑战杯”品牌在我校师生中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
(四)认真创作,按时报送。各单位请参照《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市选拔赛的通知》及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试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指引》进行作品创作。请各单位统一将报送参加校内选拔赛的作品汇总表、作品文本资料、作品申报书等以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两种方式分别报送。
1. 纸质材料:将作品申报书和参赛作品文稿纸质一式五份,报送至校团委;
2. 电子材料:将电子材料打包发送至指定邮箱,邮件主题和附件名称均以“挑战杯+单位名称+作品数量”命名。
共青团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委员会
2025年3月19日
(校团委联系人:曹福心,联系电话:42895494;电子邮箱:psxytw_2022@163.com;第十九届“挑战杯”校内选拔赛工作群:1037303627)